查看原文
其他

瞭望|不一般的免费晚餐

《瞭望》新闻周刊 瞭望 2021-03-07

视频:记者刘娟

◆ 我们送的不是餐,是给前线的弹药,哪怕拼上我们这家店,也在所不惜

◆ 很想对医生朋友们说,不要觉得孤单,很多人正牵挂着你们

◆ 良知就像免疫系统,如果良知足够强大,病毒就无法摧毁我们的内心

◆ 本期《瞭望》推出系列专题报道《强健应急管理》,此前已播出数篇:

图文/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刘娟


  “你好,我们是来送爱心晚餐的,你们辛苦了,加油!”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口,一群冒雪赶来的送餐小哥对前来取餐的医生们说。


  “谢谢谢谢,也辛苦你们了!”医生们小跑着前来。


  “应该的,应该的。”


  近期,北京各大战疫前线医院总是上演着相似的一幕。在大家尽量避开医院、餐饮店纷纷停业止损的时候,一家名叫“柳叶刀”的烧烤店却决定提前营业,只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外卖。



你守护生命,我们守护你


  这是一家由北大、协和等医院的年轻医生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办的烧烤店。“我是医生,我知道春节期间很多餐厅都不营业,加上疫情影响,外卖也不敢往医院送。医生值班时只能吃泡面,我们就想能不能给医院免费送餐。”柳叶刀烧烤店创始人王建说。


  烙馍卷羊肉串、特制炒饭、烤香菇、银耳雪梨羹……这是爱心套餐中的一种,“我们希望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也能吃到肉,也能吃得饱。”王建说,“他们不能饿着肚子上前线。”



  从食材购买、备餐、打包到建群、统计订餐医院科室人员名单和相应的套餐种类,一项项工作细琐繁杂。起初,因为外卖订单没有骑手敢接单,餐厅员工每天要跑几十公里送餐,几天下来都累得够呛,但没有一个人抱怨过,朋友圈里最常出现的字眼是“开心”“充实”。


  一次送餐途中,店长白雪峰的音乐播放器里随机放送了一首激昂的音乐,“当时就觉得自己不是在送餐,是在给前线送弹药,心里很自豪。”


  素昧平生的陌生人,给紧张战斗中的医护人员带来难得的烟火气,让他们能短暂地放松下来,隔着网络表达感谢:“疲惫的身心都被一碗羹汤温暖了”“我们守护人民,你们守护我们”“你们的支持是我们逆行而上的动力”。


  这份支持,看似微薄,却已是这家小店的倾囊之力。食材费、场地费、人工费……一天极限产能下的500份套餐,成本要上万元,而经营小店的股东们只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大夫,他们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。



  当记者问到接下来的计划时,王建态度坚定:“我们没有明确的时间表。现在开业就是亏损,但管不了这么多了。等大部分饭店开业了,医护人员能正常吃到外卖了,我们也就完成使命了,大不了拼上我们这家店吧。”


“不要觉得孤单,

很多人牵挂着你们”


  一开始,只有柳叶刀烧烤店的9个工作人员在做这件事,渐渐地,同行的人越来越多,一个个由不同群体组成的爱心群建立起来,人数越来越多——有免费跑腿的送餐骑手、货拉拉司机,有志愿服务的学生、有云买单付费认购的热心网友,还有很多送来新鲜食材的匿名人士……


  餐厅运营负责人冯雪枫是首都医科大学的药学专业在读博士。在等待开学的日子里,她的主要工作是统计各大医院的订餐人数和明细,建立工作群答疑、了解需求等,这些天她添加的微信好友数快到极限值,消息多到手机经常闪退黑屏,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回消息,有时凌晨2点还通过微信线上工作。



  “我小时候曾做过手术,在医生的帮助下恢复健康,那时觉得医生是个炫酷实用的职业,心里暗暗定下了成为医生的目标。不过,上大学后被调剂到药学专业,这辈子没法成为临床大夫了。”冯雪枫说,“能遇见这几位医生前辈,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一线医护人员,于我而言是极大的幸运,算是曲线圆梦了。”


  对送餐骑手来说,眼下外卖订单数量多,佣金也屡创新高,正是挣钱好时机。但听说柳叶刀烧烤店送餐困难,不少骑手在高峰期赶来,冒着风险免费往医院送餐。


  山西外卖骑手李庆就是其中一个。他最近总是在每天下午5点左右赶到餐厅取餐,一直到晚上9点多送餐结束,能送七八十单,正常每一单能收入8元,但他分文未取。


  在北京的深冬里,李庆要骑行穿越大半座城市。为了方便接打电话,他常常顾不上戴手套,任凭刺骨寒风把手抽到麻木。下雪天,他更是坚持出餐,因为“在这个非常时期,医生才是最辛苦的,我们做这些都是应该的。”李庆说。


  “我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。免费送餐活动发起后,很多可爱的人一听是给医护人员送,都自愿来帮忙,单纯想表达一份心意。我发现社会上惦记医护工作者的人有很多很多。”王建说,“很想对医生朋友们说,不要觉得孤单,很多人牵挂着你们。”



有一种力量叫良知


  “应该的”,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三个字。


  在这次疫情中,冲在前线的大多是呼吸科、感染科等科室,王建是外科医生,暂时还没有被派往武汉,他感觉“很着急,有一股劲儿没使出来,不做点什么,总觉得心里不安。”


  当他向店里的股东和员工们提出为前方医生免费送餐的想法时,大家一致赞成,都觉得是“应该的”。


  1995年出生的店长白雪峰一听到这个决定,马上动身提前返京,回京的路上经过了层层审批,终于抵达。“非典时我还小,没能参与。现在终于可以贡献一点力量。不做些什么,我肯定会后悔的。”



  还有一位志愿者,记者联系他时只是简单地回了个信息:“不用报道了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

  在疫情蔓延的时刻,人们的良知就像免疫系统,当它足够强大,病毒就无法摧毁我们的内心。就像那些冲在防控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,那些放弃休假,加班加点生产口罩、防护服等急需物资的人,那些像柳叶刀餐厅里捐款捐物、免费提供服务的人……他们都是病毒无法摧毁的力量。LW


刊于《瞭望》2020年第8期

延伸阅读


 瞭望|谁的信息公开做得好些?

☞ 瞭望|全球制造业进入读秒时间

☞ 时评|疫情防控通告决不能再朝令夕改

☞ 瞭望丨“致命病毒会一来再来,唯有枕戈待旦”

☞ 瞭望丨疫情后,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哪些基建?

 瞭望|10天如何发放2900万只口罩


长按上图,关注瞭望微信

瞭望新媒体,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

总监制 | 史湘洲 

监 制 | 潘燕  

编 辑 | 喻千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